在儿童的早期游戏中,多半会涉及孩子手部的训练,然而,随着孩子正式接受学校教育,爸爸妈妈的注意力往往会很自然地转移到孩子的功课上。于是,从此之后,家长对孩子智力开发的重视程度往往超过了对孩子小手灵活性的关注。其实,这样做很有可能会让孩子脑与手的发展不能保持协调,并进一步影响到孩子智力的发展。
反之,提早认识到培养脑与手的协调发展则更有益于孩子的智力开发。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而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过“手脑并用”的理论,主张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口、眼、手,在自我感知、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习得知识,促进智力的开发。
下面这位妈妈就深知脑与手协调发展的道理。
春季来了,伴随着轻柔的春风,一家三口经常会走出户外放风筝。
为了锻炼蕾蕾的动手能力,妈妈会鼓励她自己动手制作风筝。在爸爸的技术指导和妈妈的耐心引导下,蕾蕾按照自己的兴趣设计了一个风筝。
不过,蕾蕾制作的风筝一点儿也飞不高,而且还飘飘摇摇的,再加上外形简单,图画粗糙,惹来一同放风筝的小伙伴的嘲笑。
一个小男孩举着漂亮又精美的风筝对蕾蕾说:“你的风筝真差劲儿,一点儿也飞不高,跟我一起玩儿吧!”
蕾蕾看了看他的风筝,果然又结实又飞得高,但是她不以为然地说:“不是这样的,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很多漂亮的风筝,只不过这个是我自己亲手做的,意义不一样!”
小男孩的妈妈听了,不屑地对蕾蕾的妈妈说:“自己做风筝有什么好的,还不如给孩子买一个现成的,省事还耐玩儿。”
蕾蕾妈妈笑了笑说:“孩子自己动手做风筝,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啊。”
这时,操场上不知是谁说了这么一句:“都什么年代了,还用得着事事动手吗?只要孩子学习好,脑瓜子灵就行了,做风筝的事自然会由该做的人去做。”
蕾蕾妈妈平静地说:“手靠大脑来指挥,孩子勤动手就能促进大脑思考,脑手协调发展了,才是健全的人才。”
众人听了,也不再说什么了。
毫无疑问,蕾蕾妈妈的观点是正确的,也是值得肯定的。研究表明,人体大脑中与手指相连的神经所占的面积较大,换句话说,就是勤动手有助于刺激大脑皮层并促进其分化和成熟,这样孩子的大脑就会日益发达而聪慧,成语“心灵手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且事实上,婴幼儿的许多知识与技能都是在动手的操作活动中不断地了解与掌握的,而其思维活动也是在这种操作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动手能力是孩子的一种最基本又十分重要的学习能力。
而且对于蕾蕾而言,勤动手不仅让她收获了劳动带来的快乐,也更好地促进了她智能的发展,同时还激发了她创造的欲望。事实也证明,在蕾蕾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好多特立独行的想法,虽说这些设想不一定会在今后变为现实,但是它们却在蕾蕾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这种让其终身受益的行为,无疑是没有尝试过自己动手的孩子所无法体会和拥有的。
当然,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也要抓好“关键期”。我们都知道,在孩子生命的最初三年里,他们所获得的经验将决定其大脑的构造,这么看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一定要抓好这个“关键期”。比如说,闲暇时,常打开宝宝紧握的双拳,让他感知手指舒展时的轻松;喂奶时,把宝宝搂在怀里,将你的手指伸进他的手心,轻轻地摸一摸,缓缓地摇一摇;洗手时,把你的手指尖轻轻伸进宝宝的手掌。在他的小手心上轻轻地来回转动,边洗边按摩。这些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细节都能在无形之中促进孩子脑与手的协调发展。
等孩子稍大以后,对其手部的训练则应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教孩子自己系纽扣、系鞋带;自己穿衣服、脱衣服;自己使用汤匙等,总之请记住,养孩子不是大人包办代替、亲力亲为,给他们自由的成长空间,孩子自然会学会应备的能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坚持性,要不然你的努力很可能会前功尽弃。
其实,不仅年幼的孩子需要加强手部训练来促进智力开发,即便孩子步入少年乃至青年也不要忘记教导他们坚持经常有目的地使用自己的双手,尤其是多做精细动作。像编织、做针线、绣花、写字、绘画、弹琴,还有排球、篮球等体育活动都有助于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而待到孩子长大成人的那一天,自然也会因此训练而受益终生。
总而言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明智的父母是不会放弃孩子动手练习的机会,而是尽己所能地给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地“心灵手巧”。
Admin支招:
许多孩子在刚会自己吃饭时就急着用筷子,家长须知道这是练习手部精细技巧的好机会,应当予以鼓励,而不是包办代替或是干脆剥夺孩子的这个机会。
在手脑协调的训练中,家长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每次都手把手地帮助孩子,只要每天都有意识的训练几次就可以了。
Copyright © 2022 imb2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站长
渝ICP备1400247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1802010075号